媒体聚焦

重仅2克,续航12年,经大腿血管植入实现几乎“无创”操作

世界最小起搏器植入中国患者体内

 1.jpg

目前世界最小起搏器,外形如同一颗胶囊。

《文汇报》报道 “起搏器真装上了?怎么一点感觉也没有?”73岁的老靳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心口,惊奇又兴奋。此时距离他进入医院做手术,还不到八小时,他已经可以下地活动了,而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昨天上午,老靳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了一台特殊的手术,一颗胶囊般大小的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中外医学专家的见证下被成功植入他的体内。这是上海首例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也是上海中山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等中国七大顶尖医学中心同期启动该世界最小起搏器在中国的上市前临床研究。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临床应用,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濒于死亡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这项技术也是数百年来十多代科学家智慧与不懈探索的结晶。中国心内科专家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对临床急需、紧缺等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速度的加快,此类新技术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快惠及中国患者。

“救命胶囊”安家心脏

“抓住!完成!完美!”随着中外专家借助X光透视画面经三次确认,起搏器抵达右心室最佳位置,这一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小心脏起搏器完美落户中国病人体内。此后,它将全年无休地担负起守护这颗心脏的职责,并且,借助一颗超级电池,它将续航整整12年。

老靳是这颗“救命胶囊”惠及的首批中国患者之一。

老靳患的是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也被称为“快慢综合征”,简单地说,他的心率就像“失灵的打桩机”,时快时慢,快时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慢时一分钟心脏只跳28次,还有一次走在路上,他突然眼一黑,就晕倒了。

像老靳这样的病人不少见,安装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即通过起搏器的电刺激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不过,老靳有20年高血压病史,心脏肥大且有直肠癌手术史,若用传统方法植入起搏器,创伤很大。家属担心,他不能承受这样的大手术。

技术的进步让老靳等来了这颗“救命胶囊”。从老靳右侧大腿根部,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教授将这颗胶囊状的起搏器经大腿股动脉一路经血管送抵目的地——右心室。整台手术仅耗时40分钟。

比传统起搏器“瘦身”90%

这颗胶囊状起搏器比现有传统起搏器小90%,重仅 2克。不止小,它还克服了传统起搏器的诸多短板。

“传统起搏器使用年数长了之后,容易导致囊袋感染化脓,导线的感染发生率也在2%至3%。”吴立群称,这颗最小起搏器并无导线,不仅没了导线感染的风险,也不再需要在患者前胸的皮下埋设囊袋,感染风险相应降低。另外,经大腿股动脉的行走路径,还让该植入手术的创口几乎为零。

人类对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但是,直到1958年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院成功完成安装。如今,心脏起搏器成为众多患者赖以生存的高科技设备。从传统起搏器需要打开前胸植入,到如今经大腿血管植入、实现几乎“无创”的操作,治疗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减少了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

昨天一上午,吴立群领衔的电生理治疗团队就成功为五名中国患者实施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这颗迷你起搏器还兼容MRI核磁扫描,让患者可以放心接受影像扫描诊断。

审批提速,让好技术更快惠及患者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万名患者植入这颗胶囊状起搏器,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该起搏器在全球已上市五年,这次是它首次进入中国。

“(手术)台下的人比台上的还多!”考虑人种差异等安全因素,根据我国药监部门的规定,这次该起搏器进入中国还必须先通过上市前研究,获得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证据。所以,这次手术在诸多中外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完成。

据悉,此次上市前临床研究将在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浙江浙医二院,四川华西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七大医疗机构开展,计划共入组80至85名患者。为确保数据均态,每个医疗中心会承担8至15例患者,计划在半年内完成。随后,相关临床数据将送呈国家药监局。

随着我国审批审评流程提速,这类好技术有望更快惠及中国患者。

唐闻佳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