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2012法治盘点一
微博说法 迸发正能量
新闻晚报
一块3.5英尺的液晶屏,短短140个字符,却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如果把2012年大盘点,比作一届奥斯卡角逐,微博,无疑将捧走最多小金人。
在法制领域,微博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微博反腐,让“表哥”、“房叔”相继曝光,并先后落马;微博论政,政法机关纷纷试水官方微博,展示形象、披露信息、即时互动。然而,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微博世界也呈现出不少杂音。 12月24日,最高法院公布的新刑诉法司法解释中就规定,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不得用微博、手机等“直播”庭审,干扰法官独立、公正审判。
进入2013年,善待微博、善用微博、善管微博仍将是政法微博的研究课题。
2012年度政法微博报告
《2012年度新浪政法微博报告》显示,截止10月底,通过新浪认证的政法微博数量达17550个,较上年度增多近8000个,核心力量集中在基层。新浪微博针对基层政法机构微博的影响力、关注度评选出了“全国十大基层政法微博”。此外,还特别设立了政法微博十佳应用奖,以表彰在务实应用、创新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有杰出表现的政法微博。综合全年表现,对进步最快的机构微博,评选出了“全国政法机构微博影响力飞跃奖”。
数量持续增长规模近两万
据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政法微博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底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全国政法微博数共六百余个,2011年底接近10000个。 2012年10月底,政法微博规模达17550个,较上年度增加近8000个,其中政法机构官方微博11450个,公职人员微博6100个,月均新增约为730个。
报告还显示,县处级以下基层机构和公职人员微博占全国政法微博的86%,是政法微博组成的主体。基层部门逐渐认识到微博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善于利用微博新媒体扩大自身影响力,进行宣传、助推政务实施。同时,基层微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各行政级别的政法微博之间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厅局级政法微博尤其是机构微博,数量虽少,但综合影响力更大。政法微博的良性发展需要厅局级、省部级等共同参与、共同探索。
为基层提供交流平台
报告对政法微博活跃度、传播力和覆盖度三大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公布了2012年度全国政法机构微博和公职人员微博影响力TOP20榜单。公职人员榜单中,县处级以下的政法基层公职人员微博多达18个,排名前十的政法公职人员微博中,闵行司法局的@杨华 榜上有名。微博为基层公职人员提供了一个倾听民意、推进工作、展示自我的平台。大量的政法基层公职人员加入新浪微博,对推进司法公开、政民良性互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法微博模式多样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新浪政法微博已经形成以公安微博为主导,司法、检察院、法院微博齐头并进的态势,在分布上呈现出省市县三级、个人和机构系统性蓬勃发展的生态圈格局。新浪政法微博在数量及影响力上均居全国之首。
公安微博形成省市县三级优势互补、机构微博和民警微博相互补充的格局,检察、法院、司法微博也探索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如以检察官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为主的“北京检察模式”,以省市县三级法院联动为特色的“豫法阳光模式”,以普法宣传教育为主的“浙江普法模式”,以机关官方微博为主的“浙江检察模式”和“四川司法模式”。至此,新浪已打造出政法微博系统发展的生态圈。
◎微反腐
微博举报成反腐前沿地
2012年,微博反腐可谓风生水起、格外耀眼。微博的强大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纪检部门的查处力度。
3天,63个小时,正厅级干部“雷冠希”倒下,被称为微博反腐“秒杀式”经典案例,速度之快,令围观者振奋。 11月2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经重庆市纪委调查核实,近日互联网流传有关不雅视频中的男性确定为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重庆市委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北碚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
8月,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 “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满面笑容”的图片,被网友发到微博上。网友们展开人肉搜索,发现他拥有数块名贵手表,进而猜测其有贪污腐败的重大嫌疑。 9月21日,陕西省纪委称,杨达才因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被撤职。
10月22日,广州市纪委宣布,被网友反映坐拥22套房产的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已被免去职务,番禺区纪委已对其立案调查。
数据显示,微博举报已成为网络反腐的前沿阵地。而微博反腐知名人士认为,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公众信任危机会扩大,如果没有制度反腐,网络反腐的成效也将大打折扣。
◎微谣言
源头难考证传播难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舆情网联合发布的《2012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微博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首曝媒体,2012年度的谣言多披上科学“外衣”,虚拟“第三方”成为不实谣言常用手段。
司法、执法部门处理的谣言案件数量增加,国内谣言应对机制正趋于完善,微博谣言传播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据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对2012年200起网络谣言案例的抽样统计,微博为首曝媒体的谣言比例占到样本总体的28%,其次为论坛社区(20%)、网络新闻(13%),与传统谣言不同,微博谣言诞生于互联网,因此,谣言的源头往往难以考证。
此外,微博的高速、碎片化传播特性也使源头控制变得不切实际。
◎微公开
信息公开要经考验也要有度
微博的出现,为政法机关的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全新的传播平台。
微博直播庭审、执法办案等,都是目前政法机关微博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但舆论对在微博上直播这些信息是否不利于审判独立、是否有泄密风险等仍存有质疑。微博公开信息只是第一步,基于法律工作的相对专业性和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如何让已公开的政法信息真正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可,经受得住舆论的检验,也是目前政法机关微博信息公开所面对的问题。
最高法12月24日公布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当遵守以下纪律:服从法庭指挥,遵守法庭礼仪;不得鼓掌、喧哗、哄闹、随意走动;不得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摄影,或者通过发送邮件、博客、微博等方式传播庭审情况,但经法院许可的新闻记者除外,等等。
其实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并无禁止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用微博直播庭审的规定,只是赋予了法官对违反庭审秩序的人员进行处罚的权力。而之所以在司法解释要规定未经许可微博直播是违反庭审秩序,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考虑到实践中,个别诉讼参与人当庭利用电脑、手机等‘直播’庭审情况,试图引发舆论关注、炒作,制造‘舆论压力’,这显然干扰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审判。 ”
◎微法宣
凝聚共识构建理性舆论场
“学生在校实习期间被冲床轧伤4根手指怎么办? ”“办放弃房屋继承权的公证需要哪些资料? ”每天,闵行区的“法宣微博”都要回答网友的各种提问。为推动“法宣微博”进一步发展,闵行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金海民在两个月前也注册了个人实名微博“@海民视角”,成为上海首个试水实名微博的局长。除了 “闵行法宣零距离”这个主微博,闵行区13家司法所、闵行公证处、闵行区法律援助中心也都开通官方微博。
在微博舆论场,来自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网民、意见领袖、学者、传媒工作者经常出现阵营明晰的观点论战,有的甚至从微博约架演变成线下冲突,甚至在政法系统、法学家、律师之间也常出现言语冲突。能否凝聚法律圈内的“微共识”,构建理性、有序的“法律舆论场”,向社会传递法治的正向能量,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兴起的众多政法微博共同面临的问题。
来源:《新闻晚报》 2012.12.30 第A1叠16版
-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