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 交大智慧

上海交大王宁教授在国际文学研究顶尖刊物发表主题专辑

国际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顶尖级刊物《现代语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最近出版的一期(Vol. 79, No. 3)以整期的篇幅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和该刊主编、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马歇尔·布朗(Marshall Brown)共同主编的主题专辑“中国与西方理论的邂逅”(Chinese Encounters with Western Theories),该专辑问世以后立即在西方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据出版该刊物的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网站显示,其中的几篇论文立即成为阅读最多的文章(most read articles),引起了欧美学界同行的瞩目。在两位主编的精心策划下,该刊邀请了当今中国文学理论界最有影响的三位理论家就这一论题分别撰写了论文,然后又邀请在欧美学界的三位院士级理论家对这三篇论文进行评论,这样便形成了中西文学理论的碰撞和对话。

1022.jpg

王宁的论文题为《法国理论在中国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论重构》(French Theories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首先回顾了三位法国重要的理论家——萨特、德里达和巴迪欧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变异,认为这三位法国理论家都是在英语世界获得更大的影响进而成为世界级理论家的。然后他指出,他本人受其启迪,也提出自己的“世界诗学”理论建构,他从六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所提出的“世界诗学”理论概念的内涵以及特征,认为这不仅是对国际学界关于“世界文学”问题讨论的补充,而且也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理论作出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张江的论文题为 《论强制阐释和中国的文学理论建构》(On Imposed Interpretation and Chines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首次在英语文学理论界阐述他提出的“强制阐释论”,但是他并不止于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批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

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朱立元的论文《希利斯·米勒论文学终结》(Hillis Miller on the End of Literature)则以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米勒对“文学的终结”论的批判性论述在中国的接受和误读提出了自己的辨析,他认为一种理论概念在异国的语境中受到误读有时并非坏事,它有可能引发另一语境中关于这一论题的持续性讨论,并滋生出一些新的观点。

该专辑的两位客座主编为了推进中西文学理论的对话和讨论,特地邀请了三位来自欧美并且有着不同背景的理论家就中国学者的论文进行点评和讨论,从而形成了一种讨论和对话的格局。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荣休教授米勒除了对王宁和张江的论文进行点评外,还直接回应了朱立元的论文对他的观点在中国的误读和创造性接受。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评论》主编、比利时鲁汶大学荣休教授德汉则在评述三位中国学者的论文之余,发表了自己对中国的一些重要文论家,如钱钟书等的理论著述的浓厚兴趣和观点阐述。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则从三位中国理论家的文章入手,不仅阐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还提出了基于美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教义而在中国建构出的一种“詹姆逊主义”(Jamesonism)。尽管这些评论性文章与中国理论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有些甚至直接相左,但是一种平等的理论讨论和对话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文伦家的一些理论概念的建构也进入了英语文学理论界,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两位客座主编认为这正是他们编辑这一主题专辑的初衷。

《现代语言季刊》创刊于1939年,是英语世界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顶尖刊物,几乎当今西方文学史和理论界的所有一流理论家的论文都曾见诸于该刊。王宁早在2008年就应邀为该刊主编过一期题为“20世纪的中国”(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的主题专辑,对于在英语世界重新书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该辑曾获得美国人文学术期刊协会的最佳期刊专辑奖的提名。可以预言,本主题专辑在英语世界顶级刊物的发表,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学理论在西方的影响和接受,同时也为确立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国际知名的人文学科强校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研院
人文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