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易中天做客上海交通大学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艺术精神

4月20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历史学者易中天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方太国学大讲堂”暨“文治大讲堂”,在李政道图书馆报告厅为现场400余名师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艺术的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金贤,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丁晓萍以及相关单位师生代表出席。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在线直播。活动由王宁教授主持。

01.jpg

04_副本.jpg

02_副本.jpg

王宁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始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向大人文与艺术教育的宏伟蓝图,交大将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并全力以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文化的交流,推动人文与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3.jpg

胡昊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百余年的文脉传承,强调新时代的交大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人文学科发展迅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交大人的使命追求。他寄语同学们在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中,在交大128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熏陶下,用心感悟传统文化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将中华文化的基因融入血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在继承和创新中贡献青春才智,努力成长为有家国情怀、有人文素养、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03.jpg

6.png

易中天由“文”字在传统文化中的阐释入手,引《文心雕龙》“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之问,强调“文”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大意义;又借由《周易》賁卦彖辞中的记述,引出“文明”是“审美形式彰显而明亮”的理解,并进而得出论断:文,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通过展示“文”“大”“美”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形态,他从字形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三者的古文字中,都含有相同的“人”的象形构造,从而推断“文”与“美”同源,皆源自大写的“人”。

易中天引用并生动分析了《周易》“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文献,深入探究“大写的人,一定要有审美形式吗?”这一问题。他认为其中展示出君子对于审美形式的追求与对文雅质朴调和统一的重视,进而得出第三个结论:人文与艺术,在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

1.jpg

7.png

易中天最后阐释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艺术的精神”内涵的理解:“此盖道之文也。”(《文心雕龙·原道》)他将审美引申至哲学范畴,对比中西方哲学渊源。他认为,西方哲学渊源来自数学物理,而东方哲学乃是伦理学的延续——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华文明的精神就是人本主义,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切关系均可视为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才有了“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等表现自然世界之人情味的文学作品。由此,易中天提出了中国美学“滋味”观。

05.png

讲座结束后,易中天就“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艺术精神”“如何理解‘法不外乎人情’”“如何做好学术传播与普及工作”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师生提问。讲座风格诙谐幽默,活泼睿智,赢得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

微信图片_20240421002708.jpg

微信图片_20240421002712.jpg

胡昊、齐红、高延坤向易中天颁发了“方太国学大讲堂”专家聘书和“文治大讲堂”致谢牌。学生代表向易中天献花。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文艺术教育与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开设丰富的国学类通识课程,举办“方太国学大讲堂”“文治大讲堂”等系列高水平讲座,打造“荣昶—文治杯”全球华人大学生诗词大赛等赛事活动,持续锻造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华诗词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诗词教育与研究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传播品牌。未来,学校及相关院系、基地和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协同助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太国学大讲堂”“文治大讲堂”也将继续为交大师生带来高质量讲座,在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为培育具有人文情怀和包容思想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联合主办,校友企业——方太集团协办。

阮逸鸣、杨轹文、周庆贵
周愉恒、王以诺、吴炯
人文学院
栾金乐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