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要闻

蒹葭之美:乡愁记忆注入校园生活 2018年第六届“乡愁记忆”设计工作坊在苏举办

2018年11月30日,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组策划指导的第六届“乡愁记忆”设计工作坊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举行。此次设计工作坊聚集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110多位学生报名参加。

本次设计工作坊意在启民与育人,发现乡愁,认知乡愁,重构乡愁。选定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遗存的芦苇荡地块作为设计场地。该场址是城镇化进程中从乡村转换成新校园的典型缩影,结合场地现状及生态特色,发现乡野之美,提出场地再利用概念方案,要求最大限度保留现有典型地貌和植被,因地制宜转换为学生学习、休闲、交往场所。运用多种设计语言和形式探索传承乡野记忆与特色风貌,并嫁接现代校园文化景观。以“蒹葭之美”作为本次竞赛题目,旨在从现状消极的场地中发现场地价值,将其转换成积极场地,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1月30日下午,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金螳螂建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了本次工作坊开营仪式,上海交通大学陆邵明教授向参赛者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宗旨、要求与场地现状等基本信息,并和部分专家评委一同带领参赛者参观了本次设计的基地——遗存的芦苇荡地块,专家教授们也在参观过程中分享了自己对于本次设计题目的理解以帮助参赛者更好地寻找设计出发点,开展设计头脑风暴。

03.jpg

经过两天的方案设计与表达,12月2日下午1点半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金螳螂建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进行了各组的ppt成果汇报工作,共收到38份设计方案。

4.jpg

参赛者针对本次“蒹葭之美”设计题目,分别从建筑、规划、环境、景观、人文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多种角度出发,阐释了他们对于如何提升这一场地价值的见解。

其中,《他乡别绪》、《一环顾·几乡愁》从乡愁记忆的再现与营造的角度出发,将这片芦苇荡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场地中未来将发生的活动相结合,通过蜿蜒曲折的步道与多变的活动,设计出富有生态生趣与乡愁记忆的空间场所。

08.jpg

作品《蒹葭之美在水一方》从芦苇这一元素利用的多种可能性出发,构建了以芦苇为核心的一处生态系统,将对于芦苇的生态保护融入整个设计的每一处。而作品《芦园记》则以“芦”的汉字造型为出发点,形成了整个场地的平面布局,并以整个场地的发展变迁作为设计基点,在场地内构建出与芦苇相结合的不同主题的多处活动空间,共同构成这一“芦园”,挖掘了芦苇对于当代学子的意义。

参赛者们通过钢笔、水彩、马克笔等多种手绘表达方式,从蒹葭之美、记忆乡愁、生态和谐、文化内涵、寓教于乐、游园活动等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校园生活场景与活动,体现出针对场地原有风貌特色与记忆元素的分析挖掘,通过对于场地原有的芦苇荡的保护利用与周边师生等使用者活动的引入互动,提出寄托场所记忆与生态之美的设计方案,共同为这一地块的激活再生奉献智慧。

09.jpg

10.jpg

设计工作坊评审组组长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健教授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重庆大学卢峰教授任副组长,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赵志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蒋宏教授、陆邵明教授、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吴永发教授、雷诚副教授等组成本次评审小组。最终,经过各位专家对这些方案的共同评定,评选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6组,优胜奖8组。现场举行了颁奖典礼,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健教授、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左卫琅教授等专家评委为各位获奖者颁奖。

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