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

院系调整中的交大

交大记忆

5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办学小而全、系科庞杂、师资不足等问题,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部署,参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对全国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院系调整。调整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交通大学在院系调整前共设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即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工业管理、化工、轮机、水利、纺织10个系及电信技术专修科,管理学院的运输管理、财务管理、电信管理、航业管理4个系,此外还设1个电信研究所。从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学校前后经历过大大小小8次调整,其中1951年和1952年两次大规模的调整,使其传统办学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1年6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对交大院系进行调整:电信管理系调整到电机系;工业管理工程系调整到机械系;轮机系调整到造船系,设轮机组;纺织系与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合并成立华东纺织工学院;运输管理系调整到北方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土木系调整到交大土木系。为此,学校成立了院系调整委员会,专门负责实施院系调整方案,并解决在实施中的各项具体问题。这样,交大管理学院被撤销,将原有的院系设置调整为2个学院10个系和1个专修科,即理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化学3个系,工学院下设化工、机械、电机、造船、水利、土木、航空7个系,还有1个电信专修科。  

1951年6月,华东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通知

1952年根据中央统一布置,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7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下达《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其中从交通大学调整到其他学校的系科有:理学院的数学、物理、化学3系的师资、设备除留下工学院教学所需之外全部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土木系全部调整到同济大学;航空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水利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华东水利学院;化工系全部调整到新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交通大学调整后各类系科的设置为:机械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三校的机械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机械科及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动力科合组而成;电机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四校的电机系,沪江大学物理系电讯组、交通大学电讯科及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电力科合组而成;造船类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三校的造船系及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二校的造船科合组而成。同年8月,华东教育部通知将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二年制机械专修科调整到交大机械系。  

1951年6月,华东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通知

这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工作是我国一盘棋,由中央和各大区统一考虑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系科设置情况下进行的,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和实施,进展顺利,10月按《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基本完成调整工作,并于10月15日按新的系科设置开学上课。至此,开办多年且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理学院撤销了,同时在校内取消了学院建制,学校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三大类,下设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电机工程系、造船系7个系,成为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此后又经过几次个别系科的调整,到1956年7月,交通大学从原先共设有3个学院17个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调整为设有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运输起重系、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5个系,马列主义教研组以及教务处下设的物理教研组、化学教研组、数学教研组、俄文教研组、体育教研组、工程画教研组、材料力学教研组、理论力学教研组、机械原理教研组、机械零件教研组和电工原理教研组11个公共课教研组。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交大调整出去的一批系科连同很强的师资、设备,同其他院校有关系科合并,成立了一所所新的理工学院,如华东纺织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或者直接并入其他院校,大大加强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力量,如交大理学院及国文科、英文科绝大部分师资和设备调整到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到华东师范大学。据不完全统计,交大调出的教师中有教授50余人,如航空系教授曹鹤荪、季文美、姜长英等调往南京华东航空学院,国文科教授王蘧常、化工系教授顾翼东、物理系教授周同庆等调往复旦大学,国文科教授钱谷融、英文科教授邵秀林、数学系教授武崇林等调往华东师范大学,土木系教授康时清、王龙甫等调往同济大学,土木系教授王之卓调往山东大学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钟伟成调往上海财经学院,等等;调出教师中有10人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系调整中,交大还调出图书86528册,其中线装书64155册。学校珍藏多年的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御赐的《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5044册,1894年同文书局版本),1955年调至华东师范大学。  

调整到成都的交大电讯专业师生员工与家属到达成都

院系调整之所以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离不开广大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当调整方案公布后,绝大多数教师以大局为重,积极拥护院系调整工作,服从国家需要,听从组织分配。1952年院系调整中召开的“交通大学代表会议”上,即将调出交大的师生表示赞同调整方案,克服困难保证完成工作。留在交大的师生也纷纷表示要主动帮助、团结关心从兄弟院校调来交大的师生。他们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尤其在调出交大的教师中,有不少教师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了大都市较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远赴内地艰苦办学。对于调整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教师调出后专业不对口,无课可教;有的学生不愿读原专业,希望转系;毕业班学生希望留校如期完成既定学业等,学校也酌情予以解决。  

全国而言,通过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高等学校地区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业等专业的发展。交通大学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和重点支持。调整后交大机械类、电机类和造船类的系科得到了加强,特别调进一批骨干教师和著名教授,诸如周志宏、贝季瑶、朱麟五、罗致睿、程福秀、陈铁云等,为后来这批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有条件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交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得以逐年扩大,招生人数从1950年的851人发展到1956年的2194人;毕业人数从1950年的540人扩展到1956年的1350人,增长了两倍多,直接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  

作者:晏高钰辑自《三个世纪的跨越》(盛懿、孙萍、欧七斤编著)  

单位: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