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之星

张文清:传递交大声音,讲好交大故事

记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奖二等奖获得者、党委宣传部张文清

服务之星

微信图片_20180620102658.jpg

【名师名言】

■写交大新闻,传交大声音,讲交大故事,塑交大形象。让交大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全世界面前,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理想。

■以记录者、见证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所有重大事件,见证学校的快速发展,是交大新闻人的殊荣。

■交大筑梦的良好机遇,让我个人的人生梦想,通过对日常工作的坚持,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中变成了现实。

近千篇新闻,记录了交大十余年来快速发展的掠影;超200万文字,描绘出激动人心的交大精神。她,以笔墨讲述交大故事;用文字定格历史瞬间;她,作品曾入围“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国、上海“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荣誉;但这位新闻从业26年、在交大工作15年的“交大新闻人”却表示:“让上海交通大学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在全世界面前,这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理想”。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编辑张文清。

付诸笔墨,用文字记录交大发展

无论校内校外,有交大人奋斗的地方,就有这位“交大新闻人”的身影;无论白天夜晚,有交大事发生的时刻,就有这位“如实记录者”在工作;十余年来,用一支纤纤素笔,张文清记录下了无数个交大最重要的历史时刻。

她出现在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在交大召开的座谈会上,出现在《平易近人》出版座谈会上,出现在俞正声、韩正在交大的学生党课上,出现在王振义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学校座谈会上,出现在国家领导人视察、外国政要来访、科研成果发布、大型合作举办、重要举措宣布等一系列会议上……会终人散,张文清则迎来挑灯夜战的夜晚,一篇篇反应迅速、报道准确、生动深刻、重点突出的新闻稿件,就这样出现在交大新闻网上、出现在主流社会媒体上,讲出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交大故事”。

江泽民学长回母校参加一百一十周年校庆时,张文清主笔长篇通讯《悠悠60载,浓浓思源情》,成为当时国内外唯一官方消息来源,也为学校留下珍贵的校庆史料。

钱学森学长去世时,张文清接到了“第二天发布新闻”的任务。以勇挑重担的敬业精神和能挑重担的专业素养,怀着对钱学森学长和人民科学家的无限敬仰,张文清通宵奋战,完成了7000余字的长篇通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及时发布在学校新闻网上,表达了交大师生的深厚情感。钱学森图书馆落成时,张文清又创作了近万字的纪实新闻《大地上的丰碑》,被前来采访的社会媒体称为“新闻素材的范本”。

这些场景,构成了张文清日常工作的缩影。张文清表示,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快速发展中,新闻中心提供的得天独厚的平台,让自己得以以记录者、见证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所有重大事件;并用深切的情感和扎实的功底,将一个个精彩时刻定格为历史瞬间,这是一位交大新闻人的殊荣。

初心不改,十余年坚守平凡岗位

2018年就是张文清成为“交大新闻人”的第15年。来到交大之前,她已经是吉林日报社的高级记者,并在报社担任杂志执行主编。但到了交大后,她“从零开始”,成为最普通的一线新闻人,并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十几年。

精彩的交大故事背后,是周而复始的开会、记录、采访、加工、思考、写作、编辑、校对、加班。但这并没有消磨张文清对学校新闻宣传事业的热情,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爱好都投入了新闻宣传工作之中。每一篇出色的新闻稿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凝聚着张文清的辛勤和汗水。

交大和中国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张文清按照要求去做常规的会议采访。在会上,银行方面发言中一句“交大学子3000多万助学贷款,没有一例成为不良贷款”引起了张文清注意,凭藉多年经验和“职业敏感”,张文清觉得这一句话比签署协议本身更具新闻价值。经过细致采访,本来的常规的会议报道最终成为以“3847万元国家助学贷款没有一例是不良贷款。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向国家和社会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诚信答卷’”为主题的消息,挖掘出了双方合作背后的精彩故事,塑造了交大学子“诚信”形象,并在当年的高校新闻评奖中获得了国家和上海市好新闻奖。

在张文清笔下,出现过“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的张煦院士开拓中国通信事业的事迹;出现过“本身即为历史、人生就是传奇的”范绪箕老校长这位“百岁航空人”的“与交大航空报国梦”;出现过上海科技功臣获得者翁史烈院士“苍松犹有傲雪枝”的事迹;出现过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在“不可能”中创造无限“可能”的毛军发院士、“上海地铁之父、隧道老兵”刘建航院士;出现过“医工深度融合,打造新的亮点”的交大与原二医大合并合作;出现过上海交大—耶鲁联合中心成立,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也出现过创新创业的学子、默默无闻教书育人的名师、在关键领域独树一帜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关心交大发展亲临交大视察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

十余年下来,张文清完成新闻作品近千篇,累计超百万字。除了上海交大报和交大新闻网,她的新闻作品还频频出现在人民网、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和网络上,为社会各界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交大印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张文清的新闻作品《上海交大教授用计算机书写神话 意念控制车速及左右转弯前行》曾入围中国新闻类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还有多篇作品获得中国高校校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上海高校校报新闻奖十余次,所在团队新闻中心校刊编辑部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上海市优秀校报”称号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殊荣。

交大筑梦 让梦想照亮现实

白天开会采访低头记录、晚上电脑前逐字整理,日复一日的案头工作让张文清的健康留下了隐患。2010年的一天,她正要去赶早晨七点半的校车上班,却天旋地转、头晕呕吐,被家人送到医院看急诊。待到医院,张文清已经发展到眼睛勉强睁开、需搀扶才能站立、呕吐物中见血的严重状况,医生一度怀疑是脑部除了问题,后经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才终于确定,是严重的颈椎病。

张文清的颈椎病属于椎管型,专家表示既不能手术也不适合牵引,最好的办法是休息和有针对性的局部按摩。头晕、呕吐的紧急状态一消失,张文清就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因为还处在颈椎病急性发作的康复期,出现在工作岗位上的她还戴着颈托。乘校车和开会的时候,为了避免引起旁人注意,她就在白色的医用颈托外系上一条彩色的丝巾,不声不响地带病坚持工作。病情进入稳定期,医生告诫她要避免过于低头,她就把办公室的电脑垫高、办公椅降低,尽量保持抬头看电脑的姿势坚持工作。

颈椎病已经缠身多年时好时坏,但张文清几乎从未因此影响工作。一篇篇记录交大事件、传播学校声音的新闻稿件,依然从她的指尖流出,出现在交大主页上、出现在校外媒介中。

除了学校新闻记者的身份,张文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学生记者指导老师。南洋通讯社是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学生社团,每年吸引了大批热爱新闻的青年学子参与学校各项宣传工作。新闻中心的每位老师,都承担着指导老师的职责。张文清对学生指导工作满怀热枕,她为学生记者们讲课、带着学生记者采访、和同学们沟通讨论,在同学们做好采访写好新闻后,还要继续修改和编辑。在她的指导下,很多学生的新闻作品出现在宣传工作中,学生参与编辑采访的专栏《在交大听课》等也获得了广泛好评。

交大新闻网是张文清开展校内宣传工作的又一个“主战场”。近年来,张文清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先后联系院系和各部门,主持开办了《在交大听课》《百廿交大 院系巡礼》《百廿交大 杏林巡礼》《院长对你说》等专题栏目。2017年,学校评选出首届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张文清对接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新闻网上开辟《交大名师》专栏,弘扬“学在交大、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此外,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张文清主持《一周新闻直通车》,把精编的“一句话新闻”点对点发送到6000名交大教职员工手机上,打造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专栏”,让更多的交大人了解“交大正在发生的故事”。

俗话说,“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年少时期,张文清的理想就是成为记者或者老师。26年新闻从业经历、15年交大新闻人历程,让张文清由衷地感谢交大宣传部这个平台,感谢交大新闻人这个岗位,感恩赶上了交大筑梦的良好机遇,使自己通过对日常工作的坚持,让个人的人生梦想,在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进程中变成了现实。

【名师名片】

张文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编辑、记者,副编审,新闻作品曾入围中国新闻类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获得中国高校校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上海高校校报新闻奖十余次,所在团队新闻中心校刊编辑部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校报”“上海市优秀校报”称号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殊荣。

新闻中心 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