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附属胸科医院施行国内首例导航支气管镜联合锥形束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

早期肺癌以外科手术为首选方案,但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随着医学的日益进步,也有机会获得精准治疗。近日,这一领域又增“新武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镜室主任孙加源携其团队,在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的指导下,联合导管室、麻醉科、放射科等科室,在国内首次成功使用了导航支气管镜联合锥形束CT(CBCT)技术,对一位多原发病灶的早期肺癌患者进行了微波消融术治疗。

患者许阿婆今年75岁了,4月的时候体检发现了两肺有结节,同时右肺上下叶及左肺多发。在经支气管镜病理诊断和PET-CT影像评估诊断患者为多原发肺癌后,考虑到患者高龄,又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外科手术风险太大,胸科医院专家决定为许阿婆进行微波消融治疗。病情分析中,医生们发现许阿婆的左下肺结节比较大,需要支气管镜分别进入病灶上方和下方,共同进行消融,才能确保治疗效果,但这对操作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考虑后,医生团队决定运用最新的导航支气管镜联合锥形束CT技术为其治疗。

常规的经支气管镜消融经常使用的是X线透视技术辅助,获得是二维的、且重叠影像,在治疗操作精准度高的患者时,往往会“力所不及”,无法为医生带来精准的影像信息反馈。而锥形束CT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较低的射线剂量,在4-5秒内,能围绕病人的治疗目标区域进行180度旋转拍摄,合成三维实时的影像。通过它提供的图像,医生可对内镜路径和病灶位置进行实时准确的确认,更能够对消融的过程进行有效预判,还可在消融后,立即确认治疗效果,患者是否有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整个治疗过程更加安全有效,使治疗更加精准。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锥形束CT结合导航支气管镜对肺外周结节的诊断率可以达到93.5%。

许阿婆的手术中,在导航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孙主任迅速“抵达”第一个治疗点,将微波消融针置入病灶位置,随后进行锥形束CT,确认针头位置,进行微调整,完成由肿瘤中心向外周的微波消融。其后,医生按同样方式“抵达”第二个治疗点,同样在锥形束CT的辅助下,再次精准微波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很成功,术后复查微波消融范围充分覆盖病灶部位。

胸科医院是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可开展呼吸内镜的各类四级技术,连续三年呼吸内镜年诊治数突破1万例。作为国内首批引进导航支气管镜的单位,医院于2015年4月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2016年5月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导航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微波消融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此次通过导航支气管镜联合锥形束CT(CBCT)使用,使消融治疗更加精准和安全,将进一步加快周围型肺癌经支气管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胸科医院
医学院
孙佳